面红耳赤的成语故事
拼音miàn hóng ěr chì
基本解释脸和耳朵都红了。形容因羞愧、窘迫、激动或发怒而脸色涨红的样子。
出处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29卷:“今人有些小利害,便至于头红耳赤;子文却三仕三已,略无喜愠。”
面红耳赤的典故
清朝时期,一浪子决心痛改前非,给自己取别号“死里逃生”,他在街上遇到一汉子拿着一本小说要卖,他好奇地看到是“九死一生笔记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,看后不住面红耳赤,意往神驰,他把这本书改作章回小说发表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面红耳赤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杀人不眨眼 | 宋 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第11卷:“汝不闻杀人不眨眼将军乎?” |
床上安床 | 南朝 陈 姚最《续画品 毛棱》:“善于布置,略不烦草。若比方诸父,则床上安床。” |
林下风致 | 《宣和书谱·妇人薛涛》:“妇人薛涛,成都倡妇也。以诗名利时,虽失身卑下,而有林下风致,故词翰一出,则人争传以为玩。” |
反求诸己 | 先秦 孟轲《孟子 公孙丑上》:“射者正己而后发,发而不中,不怨胜己者,反求诸己而已矣。” |
如履薄冰 | 《诗经 小雅 小旻》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 |
首身分离 | 《战国策·秦策四》:“刳腹折颐,首身分离。” |
门当户对 | 宋 张端义《贵耳集》中卷:“个样村僧,岂是寻常种草?要得门当户对,还他景胜人奇。” |
匡乱反正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太史公自序》:“仲尼悼礼废乐崩,追修经术,以达王道,匡乱世反之于正。” |
患难与共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越王为人长颈鸟喙,可与共患难,不可与共乐。” |
物腐虫生 | 宋 苏轼《范增论》:“物必先腐也,而后虫生之;人必先疑也,而后谗入之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