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jī zhí
注音ㄐ一 ㄓˊ
繁体羈縶
⒈ 亦作“羇絷”。
⒉ 马络头和马缰绳。
⒊ 束缚;拘禁。
⒈ 亦作“羇縶”。
⒉ 马络头和马缰绳。
引《公羊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:“夫负羈縶,执鈇鑕,从君东南西北,则是臣僕庶孽之事也。”
《韩诗外传》卷七:“如皆守社稷,则孰负羇縶而从?”
⒊ 束缚;拘禁。
引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逸民》:“夫言不降者,明隐逸之为高也;不辱者,知羈縶之为洿也。”
唐 韩愈 《寄三学士》诗:“果然又羈縶,不得归耡耰。”
清 吴伟业 《松鼠》诗:“本是居崭巖,无端被羈縶。”
词语“羁絷”的意思:
羁絷(读音:jī jì),是指被束缚、被囚禁的状态,常用来形容思想、情感或身体受到限制,无法自由。
康熙字典解释:
康熙字典中对“羁絷”的解释为:束缚,拘禁。具体解释如下:
羁:系马缰绳,引申为束缚。
絷:拴,束缚。
出处:
“羁絷”这个词最早见于《诗经·小雅·车舝》中的“羁絷于道,不得行矣。”,意指被束缚在道路上,无法前行。
同义词:
束缚、拘禁、囚禁、禁锢、拘束
反义词:
自由、解放、释放、解放
相关词语:
羁绊、羁绊之苦、羁绊之情、羁绊之心
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:
在网络上,有一则关于“羁絷”的故事,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因为家庭、学业等原因,感到自己被束缚,无法追求自己的梦想。他最终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挣扎和成长后,成功挣脱了羁绊,实现了自己的价值。
用这个词语造句:
他因为工作繁忙,一直处于羁絷的状态,难以享受到生活的乐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