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jiàng lǔ
注音ㄐ一ㄤˋ ㄌㄨˇ
繁体降虜
⒈ 俘虏。
⒈ 俘虏。
引《汉书·公孙弘传赞》:“衞青 奋於奴僕, 日磾 出於降虏,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。”
《后汉书·耿弇传》:“子舆 弊贼,卒为降虏耳。”
唐 白行简 《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》诗:“降虏意何如,穷荒九月初。”
明 沉德符 《野获编补遗·兵部·家丁》:“每当大敌,用以陷阵,其善战者多以首功自奋,间至登坛,亦有以降虏效顺者。”
词语“降虏”指的是投降的敌人,特指那些曾经被征服后来又向征服者投降的人。
康熙字典解释
在《康熙字典》中,“降虏”并没有直接的释义,但可以理解为“投降的敌军”或“被俘虏后归顺的人”。
出处
“降虏”一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,多出现在描述战争、征服、归顺的语境中。
同义词
投降的敌军、归顺的敌人、降将、降敌
反义词
不屈、抗敌、抵抗、不屈不挠
相关词语
俘虏、战败、归顺、投降、敌国
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
在古代历史和文学中,有关“降虏”的故事不少。比如三国时期的蜀汉将领孟获,他在多次战败后被诸葛亮俘获,最终归顺,成为蜀汉的一名将领。这个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。
用这个词语造句
在三国演义中,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后,终于降虏,从此忠心耿耿,为蜀汉效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