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cháo jīn
注音ㄔㄠˊ ㄐ一ㄣ
⒈ 犹朝冠。
⒈ 犹朝冠。
引《儒林外史》第三五回:“庄徵君 戴了朝巾,穿了公服,跟在班末,嵩呼舞蹈,朝拜了天子。”
⒈ 上朝拜见君主时所戴的礼帽。
引《儒林外史·第三五回》:「庄征君戴了朝巾,穿了公服,跟在班末,嵩呼舞蹈,朝拜了天子。」
词语“朝巾”的意思:
“朝巾”指的是古代官员上朝时戴的帽子,也泛指官员的冠帽。它是古代官服的一部分,象征着官员的等级和身份。
康熙字典解释:
《康熙字典》中对于“朝巾”的解释为:“朝巾,冠也。古者,天子、诸侯、大夫、士,皆戴朝巾。”
出处:
“朝巾”这一词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。在《周礼》等古代典籍中,就有关于朝巾的记载。
同义词:
冠帽
官帽
朝冠
反义词:
普巾(普通头巾)
便帽(便服帽子)
相关词语:
官服
朝服
衮冕
朝靴
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:
关于“朝巾”的故事或典故较少,但可以联想到的是古代官员的服饰文化。例如,明代小说《金瓶梅》中就有关于官员服饰的描写,其中就提到了朝巾。
用这个词语造句:
明朝时期,李大人身着朝巾,气宇轩昂地走进了朝廷,开始了新的一天的朝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