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jī zǐ
注音ㄐ一 ㄗˇ
词语“屐子”的意思:
“屐子”是古代的一种鞋子,由木头制成,底部有两根长条形木片,前端有齿,可以插入鞋内,鞋面用布或皮革制成。屐子多用于古代士大夫阶层,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至唐代较为流行。
康熙字典解释:
康熙字典中关于“屐”的解释为:“屐,木屐也。古者士大夫所履,以木为之,底有两齿,前有尖,后有踵,所以践泥而不湿足也。”
出处:
“屐子”的出处可以追溯到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中:“孔子曰:‘吾闻君子之履,必履屐。’”这里的“履”即指鞋子,“屐”则特指木屐。
同义词:
屐、屐鞋、木屐、屐齿、屐底
反义词:
无特殊反义词,但可以与布鞋、皮鞋等现代鞋子相对比。
相关词语:
屐齿、屐底、屐面、屐带、屐脚
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:
关于屐子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,但可以提及《世说新语》中的一个故事。故事讲述东晋时期,王导和谢安两位士人在园中散步,谢安脱下屐子,王导看到后感叹道:“谢公真履也!”意思是说谢安的屐子做得真好。
用这个词语造句:
春天来了,王羲之穿着他最喜欢的屐子,漫步在花园中,欣赏着满园春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