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cǎo yīng
注音ㄘㄠˇ 一ㄥ
繁体草纓
⒈ 古代罪犯冠上加草带,以示羞辱。相传是虞舜时的一种象征性刑罚,用以代替割鼻的酷刑。
⒈ 古代罪犯冠上加草带,以示羞辱。相传是 虞舜 时的一种象征性刑罚,用以代替割鼻的酷刑。
引《太平御览》卷六四五引《慎子》:“以幪巾当墨,以草缨当劓,以菲履当刖,以艾韡当宫,布衣无领当大辟,此 有虞 之诛也。”
南朝 梁 任昉 《为王金紫谢齐武帝示太子律序启》:“臣闻化澄上业,草缨垂典;教清中世,艾服惩刑。”
词语“草缨”的意思:
“草缨”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,指的是用草编织成的装饰品,常用于装饰帽子或头饰,有时也指用草编制的小绳子。
康熙字典解释:
在《康熙字典》中,“草缨”条目解释为:“草缨,草编之饰也。或作草绳。”
出处:
“草缨”这个词语的出处较为广泛,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,如诗词、小说等。由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常以草缨比喻贫贱或草莽之人,因此其出处也多与这类题材相关。
同义词:
草绳、草带、草饰等。
反义词:
金银饰、华丽装饰等。
相关词语:
草帽、草鞋、草编等。
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:
关于“草缨”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,但可以联想到古代诗词中的一些描述,如“草缨轻挽绿罗裙”,这里的“草缨”即指用草编织的头饰,与女子穿着的绿罗裙相映成趣。
用这个词语造句:
他头上戴着一顶草缨编织的帽子,显得格外朴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