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jiǎn zhèng guān
注音ㄐ一ㄢˇ ㄓㄥˋ ㄍㄨㄢ
繁体檢正官
⒈ 宋代官名。中书省、门下省皆置,掌纠正省务。
⒈ 宋 代官名。中书省、门下省皆置,掌纠正省务。 熙宁 三年始置,旋罢, 建炎、绍兴 间屡置屡罢。参阅《宋史·职官志一》。
引宋 沉括 《梦溪笔谈·故事二》:“中书检正官不置吏人,每房给楷书一人,録净而已。”
《宋史·高宗纪四》:“丙午,復置中书门下省检正官。”
词语“检正官”指的是古代官职名,是明清两代官制中的一种官职,主要负责审核、校正文书、奏章等,确保其准确无误,属于文书审核类官职。
康熙字典解释:
《康熙字典》中对于“检正官”的解释为:“检正,官名。掌校文书,以辨其正误。”
出处:
“检正官”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明清两代的官制,具体出现时间较早,但具体文献出处难以考证。
同义词:
审正官
文书检正
文检官
反义词:
草率官
错误官
相关词语:
审核官
校对官
文书官
官职
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:
关于“检正官”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,但可以联想到古代官员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担当。例如,某位检正官在审核文书时,发现一份奏章中有重大错误,他毫不犹豫地指出并纠正,避免了朝廷的重大损失。
造句:
在古代,检正官们严谨认真地履行职责,确保了朝廷文书的准确无误,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例如,那位检正官在仔细审阅奏章后,发现一处关键的数字错误,他立刻上报给皇帝,避免了朝廷的决策失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