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xié bù gān zhèng
注音ㄒ一ㄝˊ ㄅㄨˋ ㄍㄢ ㄓㄥˋ
成语解释
邪不干正
⒈ 犹言邪不犯正。
⒈ 犹言邪不犯正。
引宋 王谠 《唐语林·方正》:“贞观 中,西域献胡僧,呪术能生死人……帝以告宗正卿 傅奕,奕 曰:‘此邪法也。臣闻邪不干正,若使呪臣,必不能行。’”
清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消夏录四》:“蠡县 有凶宅,一耆儒与数客宿其中。夜闻窗外拨剌声,耆儒叱曰:‘邪不干正,妖不胜德。’”
⒈ 邪术不能胜过正气。也作「邪不胜正」。
引《唐语林·卷三·方正》:「臣闻邪不干正,若使咒臣,必不能行。」
词语“邪不干正”的意思:
“邪不干正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意思是邪恶的事物不会侵害正直的事物。用来比喻邪恶的东西不能影响到正义的事物或人。
康熙字典解释:
在《康熙字典》中,“邪”通常指不正当、邪恶的事物,“正”指正当、正义的事物。成语“邪不干正”在这里是指邪恶的事物不会侵犯正义的事物。
出处:
这个成语的出处不详,可能源于民间俗语,后来被文人墨客引用并流传开来。
同义词:
恶不犯善、歪不压正
反义词:
恶贯满盈、歪风邪气
相关词语:
正义、邪恶、正直、歪曲
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:
关于“邪不干正”的网络故事或典故并不多见,但可以想象一些情景,比如在讨论正义与邪恶的话题时,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正义的一方不会被邪恶所打败。
用这个词语造句:
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战斗中,我们看到了邪不干正的力量,无数医护人员冲锋在前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