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yòu zuò zhī qì
注音一ㄡˋ ㄗㄨㄛˋ ㄓ ㄑ一ˋ
⒈ 即攲器。古时国君置于座右,以为不要过或不及之劝戒。
⒈ 即攲器。古时国君置于座右,以为不要过或不及之劝戒。 《荀子·宥坐》:“孔子 观於 鲁桓公 之庙,有欹器焉。参阅《孔子家语·三恕》。
引孔子 问於守庙者曰:‘此为何器?’守庙者曰:‘此盖为宥坐之器。’ 孔子 曰:‘吾闻宥坐之器者,虚则欹,中则正,满则覆。’”
杨倞 注:“宥与右同,言人君可置於坐右以为戒也。 《説苑》作‘右坐’。或曰:‘宥与侑同,劝也。’”
词语“宥坐之器”的意思:
“宥坐之器”是指古代宴席上的一种容器,用于盛放酒水,因其形状和用途而得名。在古代,人们认为这种容器可以容纳不同的酒,象征着宽容和接纳。
康熙字典解释:
《康熙字典》中可能对“宥坐之器”有如下解释:宥坐之器,古器名,以盛酒,形如大碗,有盖,可容五斗。宥,宽也,坐,饮酒也。
出处:
“宥坐之器”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七年》,原文中描述了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与晋国使者的一段对话,其中提到了宥坐之器。
同义词:
宽坐之器
宽容之器
反义词:
限量之器
严格之器
相关词语:
宽容
接纳
容器
酒器
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:
在网络上,可能没有特别著名的与“宥坐之器”直接相关的故事或典故,但可以将其寓意引申到现实生活中,比如强调宽容和接纳他人。
用这个词语造句:
在古代的宴会上,主人端出一只精致的宥坐之器,寓意着对来宾的尊敬与宽容,希望大家都能畅饮尽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