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塞

词语解释
榆塞[ yú sài ]
⒈ 《汉书·韩安国传》:“后蒙恬为秦侵胡,辟数千里,以河为竟。累石为城,树榆为塞,匈奴不敢饮马于河。”后因以“榆塞”泛称边关、边塞。
⒉ 指山海关。
引证解释
⒈ 后因以“榆塞”泛称边关、边塞。
引《汉书·韩安国传》:“后 蒙恬 为 秦 侵胡,辟数千里,以 河 为竟。累石为城,树榆为塞, 匈奴 不敢饮马於 河。”
唐 骆宾王 《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》诗:“边烽警榆塞,侠客度 桑乾。”
清 赵翼 《树海歌》:“我行万里半天下,中原尺土皆耕稼。到此奇观得未曾,榆塞 邓林 詎足亚。”
宁调元 《秋兴用草堂韵》:“丛祠明灭篝灯火,落日凄凉榆塞笳。”
⒉ 指 山海关。参见“榆关”。
引明 夏完淳 《大哀赋》:“出 榆塞 而草黄,坠犂天而云黑。”
清 顾炎武 《永平》诗:“榆塞 晚花重发后, 滦河 秋雁独飞初。”
清 纳兰性德 《念奴娇·宿汉儿村》词:“无情野火,趁西风烧徧天涯芳草。 榆塞 重来冰雪里,冷入鬢丝吹老。”
国语辞典
榆塞[ yú sài ]
⒈ 边塞。古时于边境种植榆树以为要塞。
引唐·骆宾王〈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〉诗:「边烽警榆塞,侠客度桑干。」
分字解释
※ "榆塞"的意思解释、榆塞是什么意思由野途字典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AI解释
词语“榆塞”的意思:
“榆塞”是指古代边塞地区的代称,主要指北方边疆地区。榆树在中国北方边疆地区较多,因此用“榆塞”来代指边疆。
康熙字典解释:
《康熙字典》中,“塞”字条下提到:“塞,边地也。又塞,塞外也。又塞,边塞也。”由此可见,“榆塞”即指边疆地区。
出处:
“榆塞”一词在《史记》中有所提及,如《史记·张骞传》中有“从塞外入,道榆塞”的记载。
同义词:
边塞、塞外、塞上、塞北等。
反义词:
中原、内地、内地等。
相关词语:
榆关、塞北、塞上、长城、烽火台等。
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:
关于“榆塞”的故事不多,但有一个著名的典故是关于东汉名将班超的。班超在《汉书·班超传》中提到:“超因发匈奴使,令从塞北还,过榆塞。”这里的“榆塞”即指班超从边疆地区返回中原的必经之地。
造句:
1. 在那个风沙肆虐的榆塞,边防战士们坚守岗位,保卫着国家的安宁。
2. 那位英雄曾从榆塞走出,历经千辛万苦,最终成为民族英雄。
相关词语
- yào sài要塞
- ěr sāi耳塞
- yú mù pào榆木炮
- zǔ sè阻塞
- mù sāi木塞
- dāng lù sāi当路塞
- chōng sè充塞
- lù sāi路塞
- yú yàn榆鴈
- jué sāi决塞
- yú fāng zhī jiàn榆枋之见
- chuí yú垂榆
- zǐ yú梓榆
- yú shěn榆沈
- yú chén榆沉
- chū sài出塞
- bì sè闭塞
- yú zhái榆翟
- jī sāi鸡塞
- fén yú sōng qiū枌榆松楸
- sāng yú wǎn jǐng桑榆晚景
- yàn sāi雁塞
- chàng sāi怅塞
- yú lín kū榆林窟
- ài sāi隘塞
- sāi ěr塞耳
- yú qián榆钱
- sāi xià塞下
- sāi shàng塞上
- yú chán榆躔
- bǐ sāi鄙塞
- lái sè莱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