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

词语解释
战国[ zhàn guó ]
⒈ 公元前403—221年中国中原地区各诸侯国连年争战的时代。
英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;
引证解释
⒈ 时代名。自 周 威烈王 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 韩、魏、赵 三家分 晋 列为诸侯起,至 秦始皇 统一六国(公元前221年)止。现在多以 周元王 元年(前475年)至 秦始皇 二十六年(前221年)为 战国 时代。因当时诸侯大国连年战争,故称。
引汉 刘向 《<战国策>书录》:“晚世益甚,万乘之国七,千乘之国五,敌侔争权,盖为 战国。”
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书记》:“战国 以前,君臣同书; 秦 汉 立仪,始有表奏。”
⒉ 谓统治一方、互相交战的国家。
引《管子·霸言》:“战国众,后与可以霸;战国少,先举可以王。”
《北史·崔鸿传》:“自 晋 永寧 以后,虽所在称兵,竞自尊树,而能建邦命氏,成为战国者,十有六家。”
宋 苏轼 《石鼻城》诗:“平时战国今无在,陌上征夫自不闲。”
国语辞典
战国[ zhàn guó ]
⒈ (西元前403~前221)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,至秦始皇统一止,因《战国策》一书而得名。此一时期,因周室衰微,列国互相交战争雄,最后由秦并灭六国,统一天下,结束纷扰的局面。
⒉ 参与战争的国家。
引《管子·霸言》:「战国众,后举可以霸。战国少,先举可以王。」
分字解释
※ "战国"的意思解释、战国是什么意思由野途字典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造句
1.战国时期就已经建城的即墨,历史人文是最大的亮点,脍炙人口的“田单火牛阵大破燕军”的故事即诞生于即墨。
2.战国时代各国君主求才若渴,一遇贤才,必是分庭抗礼,倍加礼遇。
3.重阳节,起源于战国时代,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。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,阴代表黑暗,阳则代表光明、活力。奇数为阳,偶数为阴。九是奇数,因此属阳,九月初九,日月逢九,二阳相重,故称“重阳”。
4.战国时已有“监市”防火缉盗,这监市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城管的雏形。
5.据皇城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,皇城镇历史悠久,春秋战国时为安平城,系王亲贵族居住之地,故名“皇城营”。
6.假如我活在战国时,我会选择养蚕织布的平淡无奇,却也会敬仰西施为国献身的勇气;假如我活在汉武帝时代,我会选择骑马征战,却。
7.而战国纵横捭阖的政治形势使各国完全撕去了文质彬彬的外衣,赋诗从此销声匿迹。
8.据说日本自战国时期以来,连年征战,青壮男性大量减少,民族濒临绝种威胁。
9.画蛇添足的故事,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》。
10.春秋战国时期,诸侯间呈现着弱肉强食的局面。
AI解释
词语“战国”的意思:
“战国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定的时期,指的是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,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,也是诸侯割据、战争频繁的时期。战国时期结束于秦国的统一,秦始皇建立了秦朝。
康熙字典解释:
《康熙字典》中对于“战国”的解释为:“战国,春秋之后,诸侯并起,互相争战,故称战国。”
出处:
“战国”一词最早见于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夫战国之世,诸侯并起,天下大乱,秦有吞并天下之心,而诸侯有合纵连横之策。”
同义词:
战国时期、战国时代、战国乱世
反义词:
统一时期、和平时期
相关词语:
战国七雄(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、秦)、合纵连横、战国策、战国春秋
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:
“战国策”是一部古代兵书,其中记载了许多关于战国时期的故事和策略。在网络故事中,有时会以“战国策”为背景,讲述一些智谋、策略的故事。
用这个词语造句:
战国时期,各国争霸,战争不断,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
相关词语
- zhàn shì战士
- guó yǒu国有
- yì zhàn义战
- zhàn lüè wù zī战略物资
- guó zhōng zhī guó国中之国
- guó mín国民
- yíng zhàn迎战
- guó huì shān国会山
- zhàn xiàn战线
- guó dū国都
- zhàn jiàn战舰
- huáng hǎi hǎi zhàn黄海海战
- guó yōu国忧
- wáng guó王国
- duì zhàn对战
- hùn zhàn混战
- zhōng huá mín guó中华民国
- fù guó负国
- guó cè国策
- guó yǔ国语
- zhàn shù战术
- zhàn jī战机
- chì tǔ guó赤土国
- yǐ zhàn qù zhàn以战去战
- sān guó yǎn yì三国演义
- mín guó民国
- guó mín xìng国民性
- bǎi zhàn bǎi shèng百战百胜
- tiān fāng guó天方国
- guó měi国美
- chū guó出国
- guó tài mín ān国泰民安